山歌作为山区农民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,其古朴优雅、委婉动听的艺术风格,积淀着独特地传统文化,承载着深厚地历史内涵,反映了山民独特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。沙铺山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,通过歌本传记及人们现编现唱等形式发展到今天,题材广泛,曲目也日益丰富,涉及生产、生活乃至唱史等各个层面。沙铺人喜爱山歌,他们唱着山歌去打柴,哼着小调去放牛,吼着号子去收割,吹着唢呐闹喜事,山歌成了沙铺百姓不可缺少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。沙铺山歌按题材分有:风俗歌(婚嫁歌、丧葬歌)、劳动歌、宗教歌、时政歌、情歌等。代表作品有《蚕儿吐丝在肚间》、《测妹心肠靠歌声》、《郎妹情义重过山》等情歌;有控诉旧社会的《帮工歌》、《种田歌》、《四季茶娘》和反映现代新农村新农民生活的《农村新歌》、《家有青山不烧柴》等时政歌;有劝诫世人积极向上的《劝君要走正规道》、《君子莫想别人妻》等山歌,真实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。
沙铺山歌句式对称,一般为双句、七字句式,修辞手法有比喻、双关、对比、排比和嵌谜等,表演形式有独唱、齐唱、男女对唱等,使用本地方言演唱,以二胡、锣、鼓等乐器伴奏,歌词通俗易懂,具有鲜明的地域性、历史传承性和劝谕功能性。山歌多在野外劳作时演唱,其曲调具有高亢嘹亮,节奏自由悠长的特点。唱腔可分以下三类:①高腔山歌:声音高吭嘹亮,拖腔较长,速度较自由,多属男女在山野唱,用假声喊“火—喂”结束。②平腔山歌:声音嘹亮悠杨,稍带拖腔,速度正板稍自由,唱歌者以本嗓真音演唱。③低腔山歌:音调柔和优美,节奏性较强,音程进行平稳,近似于民间小调。另外儿童耍歌曲调轻松活泼,节奏性强,多为小孩在野外玩耍时演唱,代表作品如《花雕蜓》、《贼骨头》等。风俗歌如《送葬歌》等,音调底沉而浑厚,有的凄楚而婉转,有的则带有浓厚的戏剧味,为民间专业艺人演唱。
山歌不仅记录了这一区域的历史沿革、时代变迁、民风民俗,还负载了道德规范以及劳动技能等代代相传的功能,成为社会教化传承的主要工具,其文学性、哲理性、歌唱性和通俗性以及民歌的格律、方言声韵与声腔的关系等等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。